2014年之前,几乎没有人觉得制造业应该受到国民的尊重,大量的言论充斥着讨伐与控诉,讨伐加班多,控诉利润低,一些制造企业去北京某高校招聘时,甚至被赶了出来,从大学生,到白领,再到尖端的管理人员,都不屑于给自己贴上一个“制造”的标签!
大家更钟情于通信、电子、计算机、金融、房地产等行业。
总之,主流的意识里就把制造业归到“下等产业”中,但随着西方国家连续爆发危机,波及中国沿海以及苏州等地的制造业,全世界都在重新审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。
一方面,美国开启制造业回流事宜,德国则提出工业4.0准备全面复苏制造业;另一方面,中国制造则感受着因升级滞后带来的阵痛:人口红利消失,倒闭潮频现、外资纷纷撤离,大有点哀鸿遍野的味道。
基于如今制造业的格局,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开始了自己的复兴计划,只是中国人的困扰在于:除了流水线女工勤劳的双手,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实在太大,无论是高精度制造,还是流程工艺水平,亦或是基础零件加工,中国都谈不上领先世界,就更不要说匹配于“制造强国”的水平了。
工业4.0时代,各国重新起跑,纷纷布局高精端制造业,中国却要先摆平转型期的麻烦,我们不想在4.0时代落后,但在电子、机械、信息时代均落后的中国,又岂能依靠“大跃进”的思维领先世界呢?
回首过去10年,有太多的因素干扰着制造业,如今罗列这些弯路,并不是想追究责任。
浮夸社会,谁耽误了制造业?
理论上讲,中国制造业是经典的传统行业,在上世纪90年代,借着政策的东风,享受了巨大的人口红利,虽然溢价能力不高,但终是赚取了大量的利润,而且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可怕之处在于,每一个员工,每拧一颗螺丝钉都会产生剩余价值,单位利润乘以巨大的数量之后,总利润依旧可观;加之,一些前沿的制造业积极引入IE手法,通过建立UPH体系使得效率不断提升,在高良率、高效率的目标下,员工宛如上了发条的永动机一般,保持着高强度作业。这样的故事充斥着汗水与泪水,但却帮助中国制造业在90年代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,事实上,彼时的中国制造已经具备了扩大再生产,升级产业链的能力。
人口红利犹在、资本积累完成,21世纪的前几年本该是中国制造转型、升级的最好契机,但无奈恰逢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,浮夸之风愈演愈烈,几乎完全了打乱了中国制造业的节奏。在浮夸的社会里,每个人都梦想着一夜暴富,或者潇潇洒洒地成为拆迁户,拆迁款一度成为中国人改变命运的捷径。
这种心态背后是中国房地产以及基础建筑业的畸形发展。相信全体中国人之于过去10年的回顾标签,没有人会绕得开“房子”,随着房价不断攀升,以及地方财政的支持,投资房地产似乎成了稳赚不赔的买卖,刨除买地、请领导吃饭的费用,很多楼盘的利润高达35%以上。
相比之下,制造业的利润率就显得非常可怜,类似电视、空调这种有些品牌,有些技术的制造业,利润率也只是勉强到10%,如果说纯OEM代工,纵然是组装全宇宙最优秀手机,利润率也仅徘徊在2%上下,至于,Nike的鞋子,阿迪达斯的衣服,或者其他什么NB品牌代工,就更不要奢望能短期内发家致富了。
客户至上,谁让中国制造无法自拔?
如果说浮夸、浮躁的社会风气,是阻挠中国制造升级的外部因素,那么,没有保持好节奏,陷入客户标准、需求中无法自拔,这应该归咎于企业本身。众所周知,madeinChina之所以世界闻名,最重要的标签就是“高效率,吃苦精神强大”,网上常常流出一些关于制造业的故事,最具审美性的就是那些加班加点,大半夜不睡觉地搞生产的事儿。
这种精神固然让人钦佩,也是我们一贯的传统,事实上,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,但显然,勤奋精神并不能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,未来工业4.0时代,也不可能再靠“勤奋”重整雄风,毕竟,物质决定意识,那些自动化、信息化技术才是根本,现代系统的管理制度才是根本。
现在,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重新把制造业地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,美国的制造业回流计划,德国的工业4.0,中国也不甘落后,拟定了《中国制造2025计划》,但显然,中国比之其他国家的路更加艰难,美国保存着最优秀的品牌,奥巴马四年前就在要求苹果产品的组装要回到本土,世界排名前20名的大学,有15所都来自美国,工业化、信息化都具有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优势。
德国虽然遭遇了经济危机,像一个衰老的病人,但长期以来,一直坚持制造的研发与升级,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提出工业4.0计划。
相比之下,中国要处理的麻烦要多得多,至于如何发展,如何追赶,已经有专家讲过了,不再赘述,唯一的建议是,能不能尽快把股市里的钱分一点出来,最后,祝中国制造业好运!